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库 »潍坊抗日战争英雄故事 »英雄故事

  临朐县辛寨镇张龙村住着一位抗战老英雄——高新发,已进入耄耋之年的他1926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县东留春乡邵村,当过儿童团长,15岁就参军,参加大小战斗四十多次,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建国后,便一直在临朐县辛寨武装部工作直到离休,他为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抗战故事……

 

 

  15岁参军入伍

  个头还没枪高

 

  1937年7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9月河北省被日军占领,高新发的家乡深受战火之苦,民不聊生。在这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多支队伍纷纷起来抗争。高新发当时正上小学,由于体格壮、脑瓜灵活,他被推选为儿童团长,站岗放哨、打探情报成为他的重要工作。1942年3月,晋察冀边区三分区的一个政委和几个干事来学校给师生作报告,鼓励当地村民加入共产党军队,共同抵抗外来侵略。高新发当即和同学张善修、张登科报名参军,年仅15岁的高新发便成了县大队的一名抗联小战士,而他当时的身高还比不上一杆枪的高度。

 

 

 

  进入部队后,高新发和同伴每天在学习文化课之余,还要集中学习射击、投弹等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密训练,他们被分到了县大队三中队一小队,每人配发了一只小马枪、6发子弹,正式成为一名抗战队员。由于定县是平原地带,白天行动容易暴露行踪,高新发只能和队员利用晚上打游击,有时一晚上要跑三四十里路,鞋子磨破、饥寒交迫是常有的事儿,生活非常艰苦。但回忆起这些,高新发却笑着说道:“那时候就一心想着打鬼子,浑身充满了干劲,那点苦和累根本不算什么。”

 

  截杀鬼子小队

  夺回群众口粮

 

  1941年,日本在侵占大半个中国后,过长的战线使得日军粮食供应极度紧张,日军便到附近村落里抢夺粮食,村民口粮所剩无几,生存都成问题。高新发小队接到上级指示,严厉打击烧杀抢夺的日军和伪军。

 

  一天,县大队接到鬼子到村落抢粮的情报,地点就在距离县城东南方向十五里路的杨庄。收到指令后,高新发和队友立即出发,准备在鬼子返回炮楼的路上消灭他们,夺回粮食。当时,大队共计200多人,决定全员出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高新发所在部队驻地距离杨庄有30多里,部队大队长王明亮、政委孙大力作了战前动员后,高新发和队友们急速前进到指定地点,在鬼子抢粮返回的道路两边就地做好伪装埋伏。约一个小时后,鬼子、伪军们用马车拉着抢来的粮食等物品,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埋伏圈。只听大队长王明亮大喊一声“打!”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起开火,日军、伪军乱成一团,死的死,伤的伤,这场战斗很快就结束了,除让几个骑马的鬼子跑掉外,此次战斗共打死日伪军32人,俘虏17人,缴获粮食8辆马车,缴获的枪支弹药也装了满满一车,有力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鬼子都不敢再出来抢粮。

 

  自制土坦克

  炸掉鬼子炮楼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对抗日军民实行‘囚笼’政策,以炮楼、据点、公路封锁细碎分割。当时,定县有炮楼据点90多个,封锁沟达230多里。上级下发指示,要逐步端掉日军炮楼,打破鬼子的封锁局面。1945年秋天,县大队确定了“中路突破,分割日伪南北据点,而后各个击破”的战斗策略,决定安排一中队拔掉距离定县二十里路的一个日伪重要据点——铁路炮楼。接到命令后,队长立即派两个老兵侦察敌情,掌握了日军炮楼的详细情况。炮楼接近三层房高,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高约6米,椭圆形结构,炮楼内约有12个机枪眼,6个鬼子、10多个伪军驻守在炮楼内,炮楼整体属于易守难攻。

 

  根据掌握情况,中队提前进行了详细的兵力部署,由于炮楼太高手榴弹无法扔上去,部队最终决定使用炸药攻克炮楼,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土办法”:用一个空子弹箱和一张从老乡家里借来的方桌铺上好几层浸水的棉被做成两辆土坦克,人猫腰藏在土坦克里靠近炮楼,然后将炸药贴在炮楼上。当时高新发所在小组与另外一组被安排负责炸药投放任务,两队一左一右从两侧进攻,每组两人一前一后顶着湿被子往炮楼方向前进,后面的战友则用机枪对其掩护,等高新发和队员安放固定好炸药,撤离到安全区后,后面的战友则用子弹引发炸药爆炸。当时,此次行动一遍就获得了成功,炮楼一角被成功炸毁,消灭日军1人,剩下的敌人纷纷举手投降,一个个都灰头土脸地走出炮楼,这次行动前后经历近五个小时,成功端掉了炮楼,受到了县大队的嘉奖。 (潍坊日报)

 

 

 

 

Top